“神”即在“藝”中
技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並在價值觀念層引起了一場變革👩🏻🏫,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核心🥷。因此德國哲學家E·希照默把技術的本質歸結為人類精神的創造活動。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教學,如果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訓練🧑🎄💫,而沒有啟發學生領悟其人文內涵🔑,以涵養自身的職業素養和整體素質,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用練武術來打比方,知識💀、技能,只是一招一式;蘊含其中的人文素養🔀🧝🏿,才是內功。“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人文素養之內功🧑🏭,才是專業教學的神髓。
高職教育,就是既要傳“藝”🧎🏻➡️🧑🏿🏫,也要傳“神”🕵🏽♂️👱🏼。而目前的高職院校👨🏿🦱,多從專業教育之外尋求對精神的補強。其實高職教育人文精神並不在專業之外,而恰恰就在專業之中。我們的職業情感、職業倫理等等📱,所構成的職業人文,就是職業教育要培養、傳達的“神”👵🏻。
“神”常在則“藝”恒新
職業技術教育的“神”是什麽?各個專業有各個專業的特點🧑🏽🎓,但各個專業也有共通之處,這就是廣義技術精神⚱️。
技術精神是由技術性質所決定並貫穿於技術行為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主要包括探索技術原理的求真精神、理論聯系實際的務實精神、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追求效益的功利精神🥮、註重倫理的理性精神、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等。它作為一種內化於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的進步理念🧑🔬,與倫理精神、科學精神一樣,是與時俱進地提升人們思想品質和境界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給養🛎。
馮驥才短篇小說《神鞭》就很好地說明了“藝”與“神”的關系。小說主人公傻二的祖上原先會一種問心拳👨🏻🦯,是傳自佛門的家傳絕技🦸🏿。清軍入關後5️⃣,傻二的祖上潛心變革♣︎,又創出獨一無二的辮子功🧑🏼🌾。誰知傻二的辮子被洋人的槍子兒不費吹灰之力便打斷了。傻二於是毅然割了辮,再次變革了祖傳功夫🦩,改用洋槍,成了神槍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辮子沒了,神還在”🌘🧑🏽💼。
高職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會碰到很多在万泰沒有教過的新技藝,而只要領悟了技藝中蘊涵的神髓⌛️🦖,就會像小說中的傻二一樣,順利接受新技藝甚至自創新技藝。
“傳神者”需有大匠氣象
要傳職業教育之“神”🧝🚵🏻♂️,必然要求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專業教師不但要懂技術👩🏽🏫,還應該懂一點科技哲學🫄🏽,對技術、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和技術文化⚀⏭、技術思維🧑🏻🚀📂、技術精神要有哲學關註,還應該身體力行,就像中國傳統儒者追求聖賢氣象一樣,高職的專業老師要有大匠的氣象🤰🏿,做有思想的能工巧匠👧🏼,這樣才能在專業教學中如春風風人春雨雨人,不知不覺地給學生熏陶職業人文和技術精神。
這種專業老師有在專業教學中啟發學生領悟職業人文之美的意識和能力。如由技入道的庖丁解牛,其職業技術本身就是一種審美觀照和享受🌛。庖丁解牛的成就感就體現在他的“躊躇滿誌”,而他的自由感體現在“遊刃有余”🪕。庖丁把他這種很平凡,甚至很低賤的職業勞動(孟子有雲:“君子遠庖廚”)變成了一種自由勞動🧑🏼⚕️,成為了一種藝術👵🏼,一種美的創造,一種哲學,所以庖丁就進入了化境👩🏻🍼,進入了人生的自由王國🧖🏼♀️。
高職教師作為先進技術文化的傳播者,不僅要把他們發明🙅🏼♀️、傳承🐠、改進的技術教給學生👨🏻⚕️,更要把他們的創造精神、自由精神灌註進學生的心田⏫,激發學生的職業情感,引領學生開始向人生化境起步。
“傳神”還得接地氣
高職教育要成功,要“傳神”,就不僅要從職業技術的人文內涵入手,還應與院校所在地域的文化相銜接↪️,要接地氣。
筆者所在的蘇州市🙀,由於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尤其是良工匠作的地域傳統🧑🏽🏫,為蘇州的職業人文和技術素養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明清時期,蘇州的手工製造業以所謂“蘇工、蘇作、蘇式”支撐著“蘇意”🧼🗳,創造並引領著大中華文化圈的時尚風習。著名明代文人袁宏道為此作《時尚》一篇👨🏻🏭,介紹蘇州一帶的著名工匠,以及他們所製作的器物如何風行全國的過程🔢,充分說明了蘇州先民富於創造、創意。
今天,高職教育要傳藝傳神😿,應該借鑒地域傳統,這不僅接地氣🫳🏻,也應天時🤾🏿♀️。我們培養當代能工巧匠,不能自甘於全球化產業鏈的下遊,所以必須發揮現代化的後發優勢☣️,用產業的升級換代尋求更高的產品附加值,也就是用“中國創造”取代“中國製造”。這是我們高職教育的應然目標與模式定位🚵🏽♂️,更對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出了必須培養創造精神的新要求🧑🏼🚀、高要求。